杜可庆

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

发布日期:2024-05-13 08:42信息来源:市总工会 作者:市总工会 浏览量: 【字体:   收藏

杜可庆,1968年11月15日出生,中共党员,黄山区永丰乡永丰村人。现任黄山市永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、首席质量官。先后获黄山市五一劳动奖章、黄山工匠、黄山区第二届道德模范、省五一劳动奖章候选人等荣誉称号。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3项,发明专利1项;主持、参与制定《轻型台式车床》和《高精度孔系零件多面加工模块化机床》的企业标准;先后获得黄山市科技三等奖2项;研制开发的产品先后列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2个等优秀科技成果。

在杜可庆的带领下,公司坚持发明创造,自主创新,多项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大大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,增强了公司市场竞争力,提升了公司经济效益。多年来,他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,勇挑重担,甘于奉献,以认真严谨的作风和锐意创新的勇气,不断攻克技术难题,在平凡的岗位上凸显不平凡的风采。

一、奋发进取,崭露头角

八十年代末,乡镇企业如沐春风,永丰乡党委、政府重新振兴永丰乡农机修配厂,但生产什么?以什么样的产品来定位市场?是摆在新班子面前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,但他们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寻找市场。恰逢黄山机床厂的AT280、AT300工具机产品市场火爆供不应求,黄山机床厂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需要扩大对外协作,于是永丰乡农机修配厂决定抓住机遇,甘当配角为黄山机床厂生产铸件产品,因为单纯生产铸件附加值低,企业领导层想通过对铸件深加工,并添置了平面磨床、万能铣床等加工设备。这样可以使主机厂减少加工环节,零件能直接安装到机床上。于是厂里采用“走出去,请进来”的办法培养技术人员,年轻的杜可庆与其他7人一道被选派到合肥市的安徽农机学校学习专业技术。厂里还聘请“星期天工程师”到厂里进行传、帮、带,培养技术力量,杜可庆跟随黄山机床厂以及池州、铜陵、南京等地来的老师虚心求教,刻苦钻研。经过培训,杜可庆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升,由一名普通农村青年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技术能手。

1991年,厂里自己生产的第一台AT300刀架总成样品送到黄山机床厂顺利检验合格,一举提升了企业的产品档次,延长了产业链,提高了附加值,增强了竞争力,为后来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振了信心。

二、自主创新,勇攀高峰

配角总归是配角,没有自主知识产权,产品无定价权。为了摆脱这种窘境,1998年公司决定尝试自主开发一些新产品,杜可庆同志受命担任技术部经理,带领一班人进行技术攻关,经市场调研,他提出“电力液压块式制动器”产品比较适合本企业生产条件,值得尝试。他亲自绘图,拿出了该产品的全套图纸和加工工艺,当年就实现了小批量生产,该产品投放市场后因具有技术性能先进,安全性能好,被广泛用于起重、运输、冶金、矿业、建筑、港口等行业,获得一致好评。并获得了国家特种设备的型式实验合格证,通过了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科技成果鉴定,其综合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,其中工作油液温升等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,2005年9月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。该产品是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的新产品,它的成功大大增强了市场对企业的认知,提高了企业在业界的美誉度。

2004年初,企业实施“创新工程”,确立“科技兴企”长期发展战略,瞄准前沿,依托科技创新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终端产品。这一年杜可庆参加了北京机床博览会和广州商品交易会,通过对市场调研,大大拓展的视野,回来后决定开发一款具有自己特色的实用轻型车床产品,新产品不抄袭市场上同类的车床产品,在功能和结构上有亮点,必须能申报国家专利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刻苦钻研,一款新型的CJM250轻型车床孕育而生,2005年进行了批量生产,远销日本、澳大利亚、法国、南非、英国等2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大部分地区。“天都峰”牌轻型机床产品一炮走红,深得客户好评。

此后几年,杜可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,先后开发了CJM320、CJM320B、NK100等新机床产品。轻型车床产品逐渐形成了企业的主导产业,并获得了1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发明专利的授权。同时,CJM250获省级重点新产品一项;获省级中小型企业创新项目立项一项; CJM250获黄山区科技成果一等奖;2008年CJM250和CJM320B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,永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也由此跻身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。这些软实力的提升为企业后续发展夯实了基础。

三、甘于奉献,示范引领

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转型,完成了市场的定位,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。为了保证科技创新的持续性,必须要从组织架构、经费预算等方面予以保证。2018年,公司成立了“杜可庆创新工作室”杜可庆担任工作室主任,明确了组织机构、日常管理、工作制度、学习制度、经费管理、考核管理等运行架构;明确了促进人才发展与培养,不断提高全员创新动力,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宗旨。在解决企业棘手难题,开展课题攻关的同时,拓展功能,使之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“孵化器”,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“练兵场”,利用工作室的平台优势大量孵化专利、成果、论文,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,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,不断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,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。

工作室成立以来,杜可庆作为创新工作室主任,身先士卒,事必躬亲,引领团队做好创新工作,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,申请发明专利1项。开发出了TD410、CJM280、CJM320C新型车床三款,培养后备人才2名,其中工作室成员唐长征实行企业下脚料再利用,每年可为企业降低成本30万元,成功申报市级“金点子”示范案例。2020年“杜可庆创新工作室”被市总工会认定为“劳模(职工)创新工作室”

未来企业将继续以“杜可庆创新工作室”为载体,锻造企业党建新平台,锤炼党员技术骨干队伍,构建把骨干培养成党员、把党员培养成骨干、把党员骨干培养成管理能人的“三向培养”模式,进而助推产品研发质量和自主研发水平持续上台阶,提升企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。

永丰机电有限公司,是由八十年代乡办企业转型而来的名不经传的小企业。他之所以能够在30余年的市场激荡中,历经风浪而稳度,屡闯雄关而屹立,就是有以杜可庆为骨干的一批技术领军人,保持“工匠”特质和“劳模”本质,不断放眼市场需求,埋头技术难关,始终让科技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让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。